布朗族历史,布朗族服饰,布朗族风俗,布朗族特点
布朗族结婚有哪些习俗
布朗族的婚礼一般都要举行三次,一般说来是头次婚礼简单,最后一次婚礼隆重。
第一次婚礼是在定情之后举行。当预定的婚期来临时,男方的亲戚朋友(一般是小伙子),带上鸡、肉、草烟、茶叶和米酒,把打扮一新的新郎簇拥着送到新娘家中,把女方的亲戚朋友请来吃一餐便饭,然后便在头人(现在由长者)的主持下拴线,即由头人、长者、亲友将一缕缕白线缠在新娘新郎的手腕上。有些地方不举行。从前,这种仪式由头人主持,主人要杀猪、宰鸡,将一个猪头和一只鸡送给主持仪式的头人。仪式在头人的主持下将一瓶酒、一碗饭和一碗肉放在寨桩前祭祀寨神。然后再去佛寺中拜佛,之后再认亲。这次仪式实际上就是男方认妻,女方认夫。仪式结束之后,新郎便可在女方家同新娘同居,生儿育女。但新郎白天仍然在自己的家里劳动生产。
举行三次婚礼的人,往往在生下第一个孩子时开始举行第二次婚礼。这次婚礼有杀猪备办酒席的,也有只杀一两只鸡请亲朋好友的,有些象汉族给孩子做满月一样,只是布朗人仍称它们婚礼。
男女双方同居之后,如果感情不好,举行过第一次婚礼之后,就不再举行什么仪式了。如果双方情投意合,感情很深,就必须再举行一次隆重的典礼,让新娘正式出嫁,到男方家去当媳妇。举行这次典礼时男女双方都应备办比较丰盛的酒席,请本寨乡亲及男女双方的亲戚欢宴。然后由一班青年人把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新娘送到新郎家去。路上新娘应放声痛哭,用悲痛的哭声和自己的泪水来感谢父母的抚育之情。如若不哭,父母会感到伤心。新娘的痛哭声是对父母的一种安慰。新娘到了丈夫家后,即举行典礼。典礼仪式是庄严的。堂屋里摆着两张铺着蕉叶的圆形篾桌,桌面上摆着两段白布,两瓶米酒,两只煮熟了鸡。桌上礼物象征甜蜜幸福、成双成对、白头偕老,那对完整的鸡代表凤凰,是吉祥与美满的象征。长者端坐在正前方,新娘新郎一人伸出一只手按住桌沿,面对长者而坐。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(从前是头人)也伸手按住桌子为新人祝福、祈祷,然后便在新郎与新娘的手腕上拴上两缕白纱线。老人们轮流着给新郎新娘拴线表示祝福。仪式结束之后便宴请宾客,有些人家还请歌手唱歌祝贺。这个仪式举行之后,婚礼才算真正结束。
布朗族的婚俗是怎样的
成人礼
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“漆齿”的成年礼仪式。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,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,彼此为异性染齿。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,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。
恋爱
“串姑娘”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。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,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。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,小伙子们换上新装,怀抱三弦,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,争相用诙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。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,打开房门,请小伙子们进来,用对歌、递烟、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。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、也可以单独夜访。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、文化、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。
求婚
男女双方恋受感情笃深,男子就会向女子提出求婚。布朗山区许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。小伙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,当姑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时,就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的一朵戴在头上,借此表示同意婚事。
婚礼
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,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。第一次在定亲之后,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。此后新郎、新娘各回各家,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,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生活。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,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。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,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,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。
中国传统布朗族服饰特点,布朗族结婚服装特点
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。布朗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部的西双版纳地区,与傣族人民亲密相处,因此,住房和服饰都与傣族相似。
布朗族穿着简朴,男女皆喜欢穿青色和黑色衣服,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,上穿紧身短衣,头顶挽髻,用头巾缠头,喜欢戴大耳环、银手镯等装饰。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,将双颊染红。
男子服饰
男子服饰较简单,一般上着青色或黑色的圆领长袖对襟衣,口袋内贴,下着宽裆裤,多为深色。喜戴白色、黑色或粉红色毛巾包头,有纹身的习俗,纹的主要是各种图案和经文咒语等。
女子服饰
女性服饰因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。青年女子穿着艳丽。上身内穿镶花边小背心,对襟排满花条,用不同的色布拼成,有的还在边上缀满细小的五彩金属圆片,亮光闪闪。背心外穿窄袖短衫,一般用净色鲜艳布料做成,左右大衽,斜襟,无领,镶花边,紧腰宽摆,腋下系带,打结后下面的衣摆自然提起,成波浪状。下穿自织的筒裙,长及脚背,内裙为白色,比外裙略长,露出一道花边。外裙的上面三分之二是红色织锦,下面三分之一由黑色或绿色布料拼缝而成,裙边用多条花边和彩色布条镶饰。用一条方块银带或多条银链系裙。脚穿凉鞋或皮鞋。留长发,挽髻,上缀彩色绒球并插很多色彩艳丽的鲜花,已婚妇女一般是彩色围巾包头,包头两端抽成须穗状,坠在头的左右两侧。戴银钏,少则十几圈,多则几十圈。富裕人家的女子还戴银镯或玉镯。中老年女性包黑色包头,穿黑色上衣,下着镶黑色或蓝色脚边的织锦筒裙。衣服上装饰较少。
布朗族穿着简朴,男女皆喜欢穿青色和黑色衣服,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,上穿紧身短衣,头顶挽髻,用头巾缠头,喜欢戴大耳环、银手镯等装饰。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,将双颊染红。
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。成年男子喜爱纹身。无论男女都喜欢饮酒、染齿、吸烟。布朗族有一独特的风俗“染齿”。他们认为只有染黑的牙齿才最坚固、最美观。经过染齿的男女青年才有权谈恋爱。布朗族男子有文身的习俗,四肢、胸部、腹部皆刺以各种几何图形和飞禽走兽,然后涂上碳灰和蛇胆汁,使其不消失。
临沧、思茅地区布朗族的服饰:男子穿黑色大面襟短上衣,下穿宽大长统裤,头缠青色或黑色包头,有的还带手镯,赤足。妇女头缠一丈多长的青布包头。施甸县妇女还把包头折叠成三角形,接近额头处系着用线串成的各色玻璃珠,上身着蓝布高领大襟上衣,领边绣以花纹,左襟镶有三条各色花纹,袖口用红、黑、绿色布条镶边,上身外套一件对襟短褂,钉上15对或20对布纽扣。妇女下身着统裙,拴腰带,小腿上缠护腿布,戴银环和银手镯,牙齿染成黑色,赤足。
西双版纳地区的布朗族服饰:男子上身穿黑色或青色圆领长袖对襟短衫,用布钮扣扣于胸前,下穿黑色宽裆裤;头缠白、黑色或青色包头巾。妇女上衣为左右两衽的黑色无领紧身短衫,在左腋下打结,下穿黑色统裙,裙上部织有红、白、黑三色线条,也有年轻姑娘穿白、红、绿等色上衣;小腿缠白色护腿布,头缠黑色、青色包头巾,戴银耳环,下垂至肩,戴银手镯。年轻妇女喜欢带各色玻璃珠,牙齿染成黑色为美(染料用铁锅片烧取黑烟,或者用槟榔叶包上草烟、石灰、槟榔果放入口中细嚼)。
此外,西双版纳的布朗族男子还有纹身的习俗。一般纹于两手臂、两腿、胸部、背部等处。花纹为各种几何图案、飞禽走兽和傣族文字。布朗族男子纹身主要是为了能顺利地娶到妻子,但布朗族自己不会纹身,一般是请坝区的傣族前来纹剌,并付给一定报酬。
布朗族穿着简朴,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,将双颊染红。女子上着左右两祚斜襟窄袖黑色小褂,小褂为圆领、紧腰、宽摆,短及臀部,在左肋下拴线打结,已婚妇女用黑色布料,未婚姑娘喜浅蓝色或白色。里衫为无袖贴身夹衫,下穿两条筒裙,内裙为白色,外裙有两色,臀部以上为红色横条,腿下为绿色或黑色,用布条或花边镶饰。未婚妇女用黑或蓝布包头;已婚妇女梳发髻,插银簪,顶端镶3颗棱形玻璃珠,下系银链,缠包头。妇女戴银耳环、项圈、手镯等饰品。
布朗族结婚服装特点——女性服饰
由于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,在布朗族年轻一代中,有不少人改穿汉装、傣装等。但传统民族服装仍独具特色。
女性服饰因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。青年女子穿着艳丽。上身内穿镶花边小背心,对襟排满花条,用不同的色布拼成,有的还在边上缀满细小的五彩金属圆片,亮光闪闪。背心外穿窄袖短衫,一般用净色鲜艳布料做成,左右大衽,斜襟,无领,镶花边,紧腰宽摆,腋下系带,打结后下面的衣摆自然提起,成波浪状。下穿自织的筒裙,长及脚背,内裙为白色,比外裙略长,露出一道花边。外裙的上面三分之二是红色织锦,下面三分之一由黑色或绿色布料拼缝而成,裙边用多条花边和彩色布条镶饰。用一条方块银带或多条银链系裙。脚穿凉鞋或皮鞋。留长发,挽髻,上缀彩色绒球并插很多色彩艳丽的鲜花,已婚妇女一般是彩色围巾包头,包头两端抽成须穗状,坠在头的左右两侧。戴银钏,少则十几圈,多则几十圈。富裕人家的女子还戴银镯或玉镯。中老年女性包黑色包头,穿黑色上衣,下着镶黑色或蓝色脚边的织锦筒裙。衣服上装饰较少。
布朗族结婚服装特点——男性服饰
男子服饰较简单,一般上着青色或黑色的圆领长袖对襟衣,口袋内贴,下着宽裆裤,多为深色。喜戴白色、黑色或粉红色毛巾包头,有纹身的习俗,纹的主要是各种图案和经文咒语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