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上说“四时八节好追修”,清明节是一个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祭祀祖先与亡人的日子。道祖有云:“子孙以祭祀不辍,清明时节,天地明净,万物生发”。故道教宫观举办清明普度法会,一则超度祖先,以尽孝道;二则普施亡魂,祈盼福德。2024年阳历4月4日,三阳万寿宫道观举行大型超度法会。超度对象包括历代祖先、宗亲、已故亲人、堕胎婴灵、冤亲债主,法会祭祀活动包括超度亡魂、烧包焚纸锭、祭祀土地、放河灯等。
道教认为万物皆禀“阴阳二气”而生,一旦阴阳气衰,人则气散神衰而亡。阳神上升阴魄滞地,魂飞魄散,各不相依,若有所滞,则魂被锁入丰都地狱,魄化为骷髅,沦于幽暗之中。于是设坛建醮,追摄亡灵,使已散之气得以凝聚,永离丰都、地狱之苦,以此寄托阳眷哀思之情和孝敬之心。同时本次法会也可为自己误杀的生灵超度,消除自己今生所造的业障,让死去的生灵得到往生。
我国三大祭祀节之一,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。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,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。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,扫墓祭祀、缅怀祖先,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,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、唤醒家族共同记忆,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。
清明节的起源,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“墓祭”之礼,后来民间亦相仿效,于此日祭祖扫墓,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。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、扫墓、郊游的习俗,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、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。
清明节流行扫墓,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,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。
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,“寒食上墓”。因寒食与清明相接,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。清明时期,清明扫墓更为盛行。古时扫墓,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。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,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,犹如筝的声音,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。
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,流传下来的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(开封)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。
2006年5月20日,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从2008年开始,中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,放假一天。至2009年,又改为三天。一直延续至今。